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授予第一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决定。据悉,这是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首批入选人员和团队考核工作。经考核,国土资源部决定授予王学求等50人“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称号、丁华祥等82人“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管护团队等36个团队“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根据要求各单位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稳定支持政策。各单位应对获得称号的人才和团队,在项目申报、职称晋升、资金使用、设备配备、实验用房、出国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保障。对科技领军人才,可以按照规定给予岗位高聘待遇。对部所属单位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家工作室等方式,改善科研条件、保障团队建设,配备科研助理,仍执行重大科研任务的,报部批准后,可延迟退休。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专业技术岗位遴选方面破格聘用。统筹地质调查等专项经费、非营利科研院所改革经费、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等,支持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开展创新研究。
(二)加大激励奖励。部将所属单位优秀科技领军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范畴,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将在专业技术岗位指标、工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各单位应给予获得称号的人才和团队良好的薪酬保障,用好科研绩效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加大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绩效激励分配;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在2017年底前,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发挥引领作用。部将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在部科技战略研究和科技重大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加大其在科技攻关、成果评价、标准审定和国际交流等专家组成中的比重。各单位应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专项竞争,领衔地质调查、土地调查评价、土地整治等部门专项任务,打造其事业发展的平台;给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让他们在承担重要岗位、重大研究和攻关任务、国际合作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联络服务。部将所属单位科技领军人才纳入部联系服务专家范围,按照相关规定加强联系服务。各单位应加强对获得称号的人才和团队的联系服务,及时了解和解决制约人才和团队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统筹集成资源,在工作环境、高端研修、医疗保健、休假疗养、后勤保障等方面,加强对获得称号的人才和团队的支持和服务保障。
详细名单如下:
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名单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备注 | 
| 1 | 王学求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优秀 | 
| 2 | 王 剑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 优秀 | 
| 3 | 王 静 | 武汉大学 | 优秀 | 
| 4 | 朱祥坤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优秀 | 
| 5 | 许 强 | 成都理工大学 | 优秀 | 
| 6 | 严金明 | 中国人民大学 | 优秀 | 
| 7 | 李 勇 | 成都理工大学 | 优秀 | 
| 8 | 李子颖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优秀 | 
| 9 | 李文昌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原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 优秀 | 
| 10 | 张训华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优秀 | 
| 11 | 张招崇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优秀 | 
| 12 | 张金昌 |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 优秀 | 
| 13 | 侯增谦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优秀 | 
| 14 | 殷跃平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优秀 | 
| 15 | 唐菊兴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优秀 | 
| 16 | 韩霁昌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 优秀 | 
| 17 | 熊盛青 |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优秀 |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备注 | 
| 18 | 于学峰 | 山东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 | 
 | 
| 19 | 王文科 | 长安大学 | 
 | 
| 20 | 甘甫平 |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 
| 21 | 刘久荣 |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 
| 22 | 刘成林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 23 | 刘传正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 
| 24 | 刘晓春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 
| 25 | 许 皞 | 河北农业大学 | 
 | 
| 26 | 许以明 | 湖南省湘南地质勘察院 | 
 | 
| 27 | 孙升林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 
| 28 | 严学新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 
| 29 | 杜建国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 30 | 李 钢 | 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中国矿业大学) | 
 | 
| 31 | 李永峰 | 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 | 
 | 
| 32 | 李学杰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 33 | 李宗华 |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原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 
 | 
| 34 | 李超岭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 
| 35 | 吴珍汉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 
| 36 | 何高文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 37 | 张 昱 | 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 | 
 | 
| 38 | 张永双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 
| 39 | 张光辉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 40 | 陈孝红 |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 
 | 
| 41 | 范 文 | 长安大学 | 
 | 
| 42 | 易同生 |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 | 
 | 
| 43 | 周乐尧 | 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 
 | 
| 44 | 段焕春 |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 
 | 
| 45 | 施俊法 |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 
| 46 | 祝有海 |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 
| 47 | 高兆奎 |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 | 
 | 
| 48 | 葛良胜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地质研究所 | 
 | 
| 49 | 蒋忠诚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 
| 50 | 韩生福 |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 
 | 
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名单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 1 | 丁华祥 |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 | 
| 2 | 万 秋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3 | 门明新 | 河北农业大学 | 
| 4 | 马荣林 | 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 | 
| 5 | 王 威 |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6 | 王 程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 7 | 王庆飞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8 | 王保弟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 
| 9 | 王亮清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10 | 王洪波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 
| 11 | 王海雷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12 | 王寒梅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 13 | 巨能攀 | 成都理工大学 | 
| 14 | 毛启贵 |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 
| 15 | 方 石 | 吉林大学 | 
| 16 | 尹立河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 
| 17 | 邓晓颖 |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 
| 18 | 双 燕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 19 | 石玉若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20 | 卢艳霞 |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 
| 21 | 田世洪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22 | 付修根 |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 
| 23 | 冯 晅 | 吉林大学 | 
| 24 | 朱 杰 |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 
| 25 | 朱正杰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 26 | 任收麦 |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 27 | 全 成 | 吉林大学 | 
| 28 | 刘 氘 | 青海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中心 | 
| 29 | 刘 斌 |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调查规划院 | 
| 30 | 刘亚轩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 31 | 苏 锐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 32 | 李 勇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 
| 33 | 李 强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 34 | 李丰丹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 35 | 李成秀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36 | 李建星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 
| 37 | 杨日红 | 中地海外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 38 | 杨晓军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综合岩矿测试中心 | 
| 39 | 杨楚鹏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40 | 吴尚昆 |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 
| 41 | 吴洪桥 |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 
| 42 | 邱海源 | 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 
| 43 | 汪大明 |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 
| 44 | 张永军 |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 
| 45 | 张成强 |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46 | 张江苏 |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 
| 47 | 张爱奎 | 青海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 
| 48 | 陈飞香 | 华南农业大学 | 
| 49 | 陈会广 | 南京农业大学 | 
| 50 | 陈志洪 |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 
| 51 | 陈学华 | 成都理工大学 | 
| 52 | 武 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53 | 范延平 |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 
| 54 | 林恒萍 | 福建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 
| 55 | 罗林涛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 
| 56 | 周长付 | 沈阳师范大学 | 
| 57 | 周道卿 |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 
| 58 | 单 勇 |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昆明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 
| 59 | 胡 伟 | 成都理工大学 | 
| 60 | 胡志平 | 长安大学 | 
| 61 | 胡高伟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 62 | 徐永强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 
| 63 | 徐敬领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64 | 翁 炜 | 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 | 
| 65 | 高 宇 | 宁夏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 | 
| 66 | 高晓峰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 
| 67 | 郭 威 |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 
| 68 | 郭义强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 
| 69 | 郭华明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70 | 唐金荣 | 中国地质调查局(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 71 | 彭枧明 | 吉林大学 | 
| 72 | 彭明军 |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 
| 73 | 韩占涛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74 | 程业明 | 中国地质博物馆 | 
| 75 | 谢桂青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76 | 蒲俊兵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 77 | 詹 涛 | 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 
| 78 | 谭秀民 |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79 | 谭现锋 |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 | 
| 80 | 翟庆国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81 | 黎清华 |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 
| 82 | 潘树国 | 东南大学 | 
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依托单位 | 
| 1 |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管护团队 | 郭旭东 |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 
| 2 | 土地资源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团队 | 郭仁忠 | 深圳市国土资源创新研究中心 | 
| 3 | 土地资源监测监管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 胡月明 | 华南农业大学 | 
| 4 | 土地整治科技创新团队 | 罗 明 |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 5 |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团队 | 张建新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 6 |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 | 杨胜雄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7 | 区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团队 | 石建省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 8 | 分析测试新技术团队 | 罗立强 |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 
| 9 | 古构造重建团队 | 赵 越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 10 | 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团队 | 张福存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 
| 11 | 地质灾害防控创新团队 | 李天斌 | 成都理工大学 | 
| 12 | 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团队 | 李超岭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 
| 13 | 地面沉降防治创新团队 | 严学新 |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 
| 14 | 地球物理及大陆动力学研究团队 | 王旭本 | 成都理工大学 | 
| 15 | 地球深部探测研究团队 | 董树文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 16 | 地裂缝地面沉降减灾研究团队 | 彭建兵 | 长安大学 | 
| 17 | 西南三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团队 | 李文昌 |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 
| 18 | 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和研究团队 | 唐菊兴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 19 | 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 李大华 |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 20 | 多金属矿评价与综合利用团队 | 郭珍旭 |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21 | 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团队 | 吴明安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22 | 国土规划与开发科技创新团队 | 冯长春 | 北京大学 | 
| 23 | 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创新团队 | 李文渊 |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 
| 24 | 岩溶动力学创新团队 | 章 程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 
| 25 | 岩溶环境地质科技创新团队 | 朱立军 | 贵州大学 | 
| 26 | 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团队 | 王 宏 |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 
| 27 | 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团队 | 刘亚川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 28 | 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 韩霁昌 |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 | 
| 29 | 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 | 李子颖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 
| 30 | 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团队 | 朱凤武 |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大学 | 
| 31 | 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团队 | 刘 财 | 吉林大学 | 
| 32 | 深海矿产资源研究团队 | 何高文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 33 | 稀土稀有稀散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团队 | 熊采华 | 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 | 
| 34 | 湘东钨锡矿成矿规律研究团队 | 伍式崇 |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 | 
| 35 | 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团队 | 谭成轩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 36 | 煤炭与煤层气地质研究团队 | 王 佟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 









